欢迎进入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  > 党员风采  > 党史人物
从越南计划经济穿越中国改革开放—— 一对致公归侨夫妻的45年

发布时间:2023-09-19 16:19 | 来源: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大学退休教师郑燕娥,人称广州致公党的“舞蹈家”,她最近在同福路红十字会医院做了膝盖手术,目前还在康复之中。到今年9月24日,郑燕娥、莫传三夫妇从越南归国足足45周年了。

 
越南高知归侨夫妇——莫传三、郑燕娥

1961-1977:越南的战火、青春与计划经济式爱情

郑燕娥在越南北部海防市生活34年,几乎一直在战争的阴影中度过:童年是越法战争,之后南越和北越政治分裂;少女时代遭逢越共政府大规模计划经济运动,在“私改公”的过程中,富裕的原生大家庭陷入困窘;1961-1975年,正当青春年华,却又亲历长达十四年的越美战争…

时间来到1978年,中越战争箭在弦上,排华浪潮骤起,全家成为了难民;不问去向与归途,越南华侨开始向全世界逃亡,亲人离散的悲剧只当作平常。友谊关前的告别令人泪目。兄弟姐妹们各有不同的选择和去处,就此分道扬镳,来日不知几时重逢。往事一幕幕,亲情浓又浓,仿佛只是在昨天--

北越海防华侨老郑家喜气洋洋。男主人叫郑杰培,他是同盟会的会员;太太名叫李玉清,人贤惠善女红。这对华侨夫妻生下16个孩子,包括一对龙凤胎,9子7女,儿子都以“炳”字辈取名,女儿均以“燕”字辈取名。除了先后有三个孩子夭折,郑家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共有13个兄弟姐妹,郑燕娥是家中的第12个孩子。

这一天,大家庭欢聚一堂,庆贺郑家女状元郑燕娥考上大学--那是1965年9月,郑燕娥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在亲人们的祝福与欢送下,她前往河内报到去了。

河内是北越首都,千年老城,位置在红河三角洲西北部,据说是因为处于红河大堤坝的右岸,取名“河内”。这里曾是法属殖民地,法式建筑很多。第一次离开家到河内上学,郑燕娥如同雀鸟出笼。

即便有战争的恐惧洗礼,有大家庭生存环境的崩塌和变故,但青春总归是充满希望的年华。命运给予郑燕娥的,远不止“女状元”一个奖赏;接踵而来的,还有甜蜜的爱情,和相伴一生的爱人……

经过再次入学分班考试,郑燕娥就读河内经济计划大学物资商业系。大概是开学一周后,有人专门赶来看她,正是她在海防侨中时候的学长莫传三。莫传三此时就读于河内国立综合大学数学力学系,这所大学是法属殖民时期的老牌名校,实际上是一所很受重视的师范大学,现在的名称是河内国家大学。

早在海防侨中的时候,莫传三和郑燕娥就互有好感,俩人分别入选侨中男女篮球队,在训练中时有见面,暗生情愫。莫传三的到来,令郑燕娥十分惊喜,热恋的火花不由自主地爆发。此时越方与美方战火仍频,河内的市民为了躲避轰炸,经常性地不得不疏散到远郊,对于当时的越南人来说,战时疏散早就成为多年的习惯,没有人为此大惊小怪。两所大学的疏散地距离100公里左右,而且有时疏散的时间比较长,学生们只好在疏散地上课,与外界联系不便。莫传三和郑燕娥只能依靠鸿雁传书,诉说彼此的相思。

郑燕娥读大三的时候,再次遇到疏散;即将面临毕业的莫传三,在回海防之前,特地借了同学的自行车,一路骑行,来到郑燕娥大学的疏散地。可以说,莫传三是冒着“敌人”的炮火,突然出现在郑燕娥面前的……郑燕娥的几位男女学友特别讲情谊,专门做东请莫传三一起吃饭;晚上的时候,郑燕娥就安排莫传三跟商业物资系的几位男学长一起过夜……大家都在打趣这对华侨恋人,听见郑燕娥用中文直呼“莫传三”的大名,几位越南同学就提醒说:“燕娥,按照我们越南人的规矩啊,你知道吗,你必须称呼他‘三哥’才对,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喔,真的是越南人的传统习俗,你去打听打听,恋人情侣之间,谁不是哥妹相称,当然嘛,姐弟也是可以的啦……”

郑燕娥听了,不敢怠慢,从那时起,就称呼莫传三为“三哥”,叫习惯了,就这么叫了一辈子。

话说1969年5月,郑燕娥眼看就要大学毕业了,分配在河内的单位实习三个月,也很可能被留在河内工作。她不得不考虑很多现实的问题,她决定为自己的命运作一回主,她做了一件惊动亲友和师生的“大事”,向莫传三“求婚”。

她写信说:“三哥,我们结婚吧!但是我们要在河内结婚,而且7月必须结婚,原因是……”

莫传三当时已经毕业工作了,他分配回到海防市水陆交通大学教书。他欣然同意了“求婚”,于是开好了介绍信,向单位告假,火速来到河内,与郑燕娥在河内登记结婚,婚期还特别紧急,就定在毕业前夕,赶在郑燕娥大学分配之前,原因是什么,郑燕娥葫芦里面到底卖的什么药?

哈哈,不愧为“经济计划大学”物资统计专业的高材生,原来郑燕娥早就把一切都“盘算”好了--事关当时的越南政府,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政策,按照规定,只有在首都河内结婚的人,才可以享受首都的“特殊化权利”:允许新婚夫妇,凭河内结婚证明,购买一张双人床,一对结婚戒子,以及一床新棉被。而这个政策,在海防或其它北越城乡是没有的。等到毕业分配那天,郑燕娥又以丈夫莫传三在海防工作的理由,如愿地分配回海防,有效避免了夫妻两地分居。

而就是在1969年,郑燕娥毕业后同一年,“河内经济计划大学”这个具有时代色彩的名字,更名为“河内中央财经大学”。据说当时越共政府的“税收”问题凸显,改名可能是形势需要吧。

1978-1997:难侨归国,高知夫妇成为改革开放时代幸运儿

再说1978年9月24日,郑燕娥和三哥带着老人和两个儿子来到了友谊关--动荡不安的漫长旅途,其实接近终点,从他们携家带口走过友谊关,预示着命运的逆转,而当时他们自己却仍然没有意识到--毕竟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足足延续十年之久,动乱真的就此结束了吗?一对逃难归国的夫妻,也没有亲人接应,更没有特殊背景,他们的出路又会在哪里?细想不禁一阵茫然。

然而命运真的是突然打开了闪光灯,为他们的人生徐徐开启和平而繁荣的序章--

站在友谊关难民营报到处,郑燕娥和莫传三对视一眼,百感交集,这里是广西凭祥入口,终于回国了……很快,一家五口又被分流到广西宁明市委党校难民营。

莫传三在越南的大学已教授理工科十年,是不可多得的高教人材;郑燕娥当初被分配回海防当技术型“机关干部”,在越南地方工业局做综合统计分析的工作,并分管下属的42间工业企业,可以说,这是海防经济的主动脉……

1978年的广西南宁,受广东经济改革特区的热风吹拂,早已经跃跃欲试,对高学历和经济型人材十分欢迎,就在9月底,距离回国一周不到的时间内,莫传三被广西大学录用,教授流体力学。郑燕娥由于具有从事国营经济工作的经验,暂时被安置在广西南宁华侨服装厂筹备处。1980年开始,郑燕娥被选拔去北京和上海,进行经济技术、业务及管理的系统培训,之后经考核,她也成为了广西大学的教师,任教的课程直接与市场经济挂钩,可以说炙手可热。

应该说,这对夫妇是幸运儿,恰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屏幕,受益于邓小平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大好时机,在最需要的时候去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他们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心中常怀一份浓烈的感恩之情。

1984年3月8日,郑燕娥和莫传三由于归侨身份,夫妻俩一起加入了中国致公党。

1986年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和落实,莫传三和郑燕娥回到广东,调入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莫传三教数学,郑燕娥教统计,这对高教夫妻既富有才干,又十分敬业,很快就焕发异彩,令到领导和学院师生都啧啧称道。

比如在90年代初,整个广东省的成人高校数学科统考,全校数学100分的学生有8个,其中莫传三所教的三个班就占了7个……1992年莫传三成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1995年升任教务处处长;1997年他又被选拔为致公党广州市委会兼职副主委,而当时还没有专职副主委,可以说,他为致公党事务做到了竭尽心力。

至于郑燕娥,根本也毫不逊色,她热情活泼,口才了得,教学有方,创新能力颇强,注重教与学的沟通互动,特别擅长以心理学开拓学生思路,深得好评。上级部门来学院听课,几次都抽中郑燕娥的课,但这个事跟教务处长莫传三毫无关系。据说是因为她的名字中有个“娥”,一看便知道是南方人,领导又恰好想突击考核一下本地教师的水准,所以即时点将;而每一次,郑燕娥都不负众望,授课能力和综合测评令人叹服。

身为学院企业管理教研室主任,郑燕娥的任课量名列前茅,是开辟新课最多的人,编写出版了2本教科书,另外有4本讲义和20多篇论文,软硬实力兼备,在教育和经委系统载誉无数。

记得1986年5月,刚刚进入经管学院不久的郑燕娥,马上参与了学院很重要的培训项目。当时中央政府规定,配合改革开放的推进,全国各地的厂长经理商企高层必须参与专业性的岗位学习,取得全国统考的结业证书,才可以在岗……

郑燕娥给我看了一张超长大图片,那是第六届国家统考的结业纪念照片,学员人数非常众多,都是厂长经理及企业家,学院只有两位教师及五位领导参加合照,郑燕娥坐在前排左侧。

郑燕娥连续参与了四届“厂长经理国家统考培训班”,她所教的企业管理学课程,在当时来说,含金量特别高,包括有后来细分的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学、质量管理学、经贸学、公共关系学、仓库管理学、广告学、心理学、电子计算机、物流管理学、网络计划技术等众多学科……

1998-2003:令人敬佩的“中年才女”以及“海珠三娥”

一直以来,郑燕娥、莫传三都是广州致公党的骨干积极分子。他们在致公党的大家庭中脱颖而出,发光发热。

1998年4月12日,郑燕娥当选海珠区第11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与此同时,她开始负责致公党海珠区总支主委的工作。连续四年的大会发言以及提案撰写,都出自郑燕娥之手,这位致公党的“中年才女”得到了海珠统战部和海珠政协的好评,为致公党人参政议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与郑燕娥的几次会面中,她向我提到了海珠区致公党还有另外两只“娥”,这些小插曲说起来也很有意思。

话说海珠区政协里面有个“归侨侨眷组”,在这里郑燕娥知道了邓丽娥。邓丽娥的父母是新加坡归侨,她的父亲曾经还是派驻香港的财务金融专家;但后来只有邓丽娥自己留在了国内。估计是由于各种政治运动的遭遇,邓丽娥一直特别沉默而低调,她是海珠区的小学教师,在政协时间已经17年了,但一直是无党派人士。郑燕娥得知情况后,与邓丽娥几番接触,希望能与她多交心,更希望发展她加入致公党,料不到却被邓丽娥断然拒绝了。

当时来说,由于各种原因,海珠区致公党总支已经十多年没有成功发展新党员了。郑燕娥没有泄气,还经常主动找邓丽娥聊天,邀请对方参加跳舞会等活动。邓丽娥得知郑燕娥与莫传三夫妻俩的归侨背景之后,开始打开心扉;她特别佩服莫传三的工作能力,与郑燕娥的交流逐渐变多,但一提到加入党派,她马上就摇头不语。

郑燕娥打算攻克这道“难关”。她与海珠区统战部长王宝林联系,表示想要发展邓丽娥加入致公党。王宝林与邓丽娥是熟人,深得她的信任,在他的助攻之下,郑燕娥终于成功了。几年后,大约是2001年,邓丽娥申请加入了致公党,海珠区致公总支实现了十多年来的“零的突破”。邓丽娥后来还被提拔为海珠区总支的副主委。2019年3月,退休多年的邓丽娥因身体原因,被女儿接去新加坡照顾;2023年盛夏,郑燕娥从致公海珠的同志们处获悉,邓丽娥已从新加坡回穗,并入住同和康泰养老院,目前健康及生活状况都挺好的。

说了邓丽娥,还要说一下张翠娥。张翠娥是致公海珠四支的主委,她是印尼归侨,很小就随父母归国了。她的工作动力很足,人也相当开朗直爽,她总是积极发动支部党员书写社情民意……

郑燕娥,邓丽娥,张翠娥--海珠区的三只“娥”,统称广州的“致公三娥”。

2004-2023:不忍去国,担任教学督导再献十年心力

2004年4月,经莫传三的妹妹申请和担保,双双退休的郑燕娥夫妇获得了美国绿卡。他们过去那边呆了将近两年,在当地的越南同学也非常关照,郑燕娥更是在中文学校获得校方重用,干得风生水起,可以说工作和生活都不成问题;然而,夫妻俩最终却在一片惋惜声中,放弃了绿卡,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郑燕娥现在想起来,她说,三哥也许是过不了心里那一关,他自尊心强,家国情结重。而我,其实也一样,过不了心里那一关--总的一句话,我们还是不舍得离开这里的;我就曾经问过自己很多次,难道我的人生,必须是两头在(国)外,中间在(国)内吗?

所以2005年的年底回来后,这对夫妻面临两难的抉择。是收拾好行囊,再次远走他乡?还是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守望一个归侨的初衷?学院和致公党,中山濠头老家的郑家大祠堂,在他们心中,早已成为血脉相连的感情家园。当初从越南的计划经济体系,回到中国的改革开放版图,简直是“无缝衔接”,生逢其时,想起来都令人激动…

在学院里面散步,夫妻俩心事重重,拿不定主意。

这一天,他们碰到一个人,竟是学院的院长。

院长问:好久不见啊,这两年你们上哪去啦……知道吧,我正好要找你们,有正事!我们学院啊,在2005年6月刚刚与其它三所学院合并了,现在的名称,你们也看见了,叫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你们两个老致公党员,妥妥的民主人士,正好符合要求啊,实在太好啦!

院长所说的“正事”,就是聘请他俩担任城市学院的教学督导委员,按上级要求,必须是民主人士或无党派人士……一听说要继续为学院工作,莫传三心中的天平倾斜了,他欣然就答应下来……

2007年开始,郑燕娥和莫传三一起,被学院聘任为成教教学督导委员,当时聘书是两年,但他们一做就是10年,直到2016年才卸任,是被任用时间最久的督导员。莫传三还当上了教学督导组的组长,按学院规定,他每次听课都一丝不苟,做好所有的记录,下课后还要填表入册。除了教学督导工作,郑燕娥成为学院退休协会艺术团舞蹈队队长,她能自编自演七、八个舞种;夫妻俩也一直都是致公党广州市委会公认的舞蹈家,文娱骨干。

郑燕娥记得父亲小时候为她解说“娥”字 ,娥者,鹅也。“去到天上能飞,跌落地面能跑”,她一直从字面上理解父亲的话,以为是父亲让她既能飞,又能跑,像两栖人一样……直到那一天,她与三哥的一张探戈舞剧照被广州致公党的同志抓拍出来后,她端详那舞姿那造型,有种“顿悟”的感觉--那不就是一个天鹅的姿态么?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昂首的姿态,是让她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要放弃,不要悲观,是让她主宰人生,尽力做到游刃有余,也是让她要拿得起放得下的意思吧……

美国绿卡是许多人向往的,但广州城市学院和致公党,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太多美好记忆,成为了精神生活的殿堂,也确实无法割舍--毕竟,从越南回国后,他们几乎是改革开放全过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虽说三哥在2019年春天离去,在郑燕娥的心中,三哥仍然在那里,一直是她的灵魂伴侣,也是她回忆越南往事时的知音。

2023年7月6日,我跟郑燕娥前辈通了一个电话。算一算,从1978年9月24日,到2023年9月24日,他们穿越回国45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转眼间就快到来啦。 

(作者:陈惠如写作时间:2023-7-20于广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