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今天是: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发言
2021年书面发言:关于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我市应急保障能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2-20 16:20 | 来源: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广州市委市政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有效预防和处置了大量突发事件及风险隐患,为维护城市发展秩序和安全稳定大局提供了重要保障。应急保障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是应急物资储备,在新冠疫情初期,武汉市应急物资滞后情况,警醒我市要高度重视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一、广州市应急物资储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应急物资管理平台不统一

缺少与大应急格局匹配的综合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全市的应急物资分散存放在市发改委下属的粮管中心仓库、市其他职能部门物资仓库、下属区、街道、社区等更基层的仓库,以及国家和省在市内设置的物资储备仓库。市发改委(粮管中心)只负责市级自然灾害生活类救助物资储备和其它如粮食、冻肉等战略物资储备,市应急管理局只掌握存放在市粮管中心仓库的自然灾害生活类救助物资储备数据和各区应急管理局通过本级联动工作机制收集的本级生活类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大量的抢险救援器材、装备、材料等存放在各职能部门或企业仓库,市应急管理局和市发改委目前所掌握的应急物资和数据在全市应急物资总量中所占比例甚低。全市物资储备数据情况横向断面、纵向断层。市发改委没有手段全面掌握全市的应急物资数据,市发改委和各区应急管理局每月一次通过报表的方式将本级自然灾害生活类救助物资储备数据报市应急管理局,数据既不全面,也缺乏时效。市应急管理局只能基本掌握全市自然灾害生活类救助应急物资储备总体数据。全市应急物资缺少统筹、底数不清。全市没有统一的应急物资管理平台。

(二)应急物资实物储备机制不健全

全市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主要问题有:

一是仓库布局不合理。国家级储备库和省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毗邻而居,省和市级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相邻而建,不同职能部门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相距不远,这些情况常见。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在地理布局上没有统筹,甚至没有一个综合部门能掌握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地理布局情况。

二是仓库设施落后、管理手段原始。大多数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尤其是基层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普遍没有现代化、电子化、网络化仓库管理系统,物资进出库依赖手工记账。对下级仓库的物资统计依靠报表,报送汇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没有专人24小时值班,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无法快速出库。应急物资库存养护机制未建立,由于基层仓库普遍条件落后,养护不足,造成物资发霉、变质、毁坏,或有效期缩短。

三是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不清晰,储备主体、数量不明确。物资储备目录多年没有调整完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急物资储备缺乏科学依据或依据过时、模糊、不充分。应储未储,或储备大量不实用物资问题突出。储备主体不明确,对于应急物资由谁来储存在争议,存在无部门储备或重复储备情况。应急物资的储存量同样没有标准,当前应急物资储备中经验决策处于主导地位,未能有效运用各种科学分析手段预测突发事件对应急物资品种、规格、数量的需求,并专业指导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      

(三)应急物资协议储备机制不完善

全市应急物资协议储备缺乏生产能力常态储备和全链条储备、平急结合能力弱,动态管理能力不足。

一是没有常态化、全链条的产能储备机制,面对应急物资平时和急时巨大的需求波动,缺少应对办法。疫情发生之后,市有关部门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推动企业复产、扩产、转产,缓解了供需矛盾。但这些转产、扩产措施是防疫物资严重紧缺情况下的被动应对之策,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如通过紧急转产等手段快速提升产能造成部分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疫情后大量冗余产能需要消化。

二是应急物资协议储备机制不完善,平急转换能力不足。目前的协议储备缺少规范和实操性,代储的补贴机制不明确,企业参与储备的积极性不高,政府与协议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约束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形成不了长效的合作机制,企业执行协议实施实物储备的能力以及迅速将生产能力转换为实物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是应急物资协议储备动态管理能力不足。部分物资,如大型机械设备,由于使用率低,政府普遍采取协议储备方式。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大型救援设备储备登记只是静态登记,政府部门并不掌握设备实时动态情况,设备可能因为维修或调至外地作业等情况不能即时参与救援。

二、提升我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

建设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平台,达到应急物资数据的整合共享。一方面可以将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纳入平台,实时反映全市应急物资动态储备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平台监督各级各部门应储尽储情况。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分析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等是否科学合理,对物资储备和调配效能进行评估,设置应急物资储备效能比指标。将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平台接入全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中,确保关键时刻“找得到、产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二)构建现代的仓储技术和储备机制体系

一是制定全市物资储备仓库空间布局。统筹优化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网点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充分考虑地理和交通因素,设置应急物资调动圈,分级设置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储备库、配送中心,形成全省应急物资储备库、点的合理布局。严格执行《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

二是整合规范中小仓库。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划拨的原则,整合规范全省利用财政资金建设管理的中小仓库。所有仓库采用电子化管理,应急物资采用电子编码。通过网络接入省统一的物资管理平台。仓库采取专人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物资随时可以出入库。

三是修订完善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明确应急物资储备主体、储备数量。根据我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因素,利用大数据分析应急物资历史使用情况,组织专家和职能部门编制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储备量标准,明确部门储备清单,并建立目录定期更新机制,指导和督促各级各部门按目录标准储备。全市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域和职能部门壁垒,应急物资不求所有,但求能用,建立事后结算机制。

(三)构建完善的协议储备体系

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确保应急情况下,协议储备的执行力。明确协议储备牵头部门,制定协议储备清单。完善协议储备补贴办法,实现政府和企业双赢,形成长期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动态储备,将市场化和应急物资储备结合起来。

加强对应急科学的研究,由工信部门牵头,建立应急物资产能储备信息库,并纳入综合应急物资管理平台。制定应急物资品种及原材料、生产设备、零部件、生产供应商目录清单,将全产业链的企业记录入库,制定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生产资格审批和市场准入审查机制,提前布局一批有合适生产线的企业平时生产普通产品,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转产应急产品,实现可灵活平急转换的产能储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