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借鉴深圳福田模式,加快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广州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网站正在建设中……

发布时间:2018-01-29 11:29 | 来源: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摘要] 以深圳福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购买为例,通过对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的分析,探讨广州市、区、街、村(居)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总体水平。  

    前  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旨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当前在许多地方,由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为了有效弥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缺陷,亟须社会力量合法有序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同治理结构,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但从现在多地的实践来看,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多元化与丰富度还不够,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广度与深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发办【2015】2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15】37号)等文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鼓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以深入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

    一、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内容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第二类是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第三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展示;第四类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第五类是民办文化体育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二、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模式 
 
    “深圳文化、福田表达”。深圳福田区政府提出打造“十大文化功能区”,将工作重心从硬件建设转移到文化功能发挥;工作主体从政府自身转变为全社会参与;文化阵地从关注体制内转变为体制内外全面铺开;文化产品从同质化转变为统筹发展、突出特色;文化服务从单一渠道转变为现实与虚拟兼顾。通过“十大文化功能区”的构建,让一切文化生产力竞相迸发,创造力充分涌流,最终实现公共文化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良好局面。 

    2015年福田区政府提出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设立了福田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公益项目招标,分别对合法注册的区内外文体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敞开大门,鼓励参与在福田区举办的公共文体活动、文艺精品创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社会科学研究、文体设施、文体活动及公共文体需求的调研论证、其它公益性宣传文化体育事业项目,并对辖区群众文体团队、辖区民办博物馆进行扶持。2015年,共拨出近亿元资金购买了96家组织共96项文化特色服务,打造了“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城市觉醒BIG PART全能艺术”、“ 粤港澳跑酷精英极限运动挑战赛”、“国际嘻哈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其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扶持力度之大、开放面之广趋于全省首位。近年来,福田区不仅创建了全国文化先进区,更是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三、广州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广州为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具有良好的文化区位优势,大型体育场馆、文化广场、剧场、图书馆等文体基础设施完善,人才聚集,具有培育时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体育文化、军营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良好土壤。广州市在2009年颁布了《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到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具备较强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基本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的目标。2017年颁布了《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发展目标。

    近年来,广州市在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不断投入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立,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目标基本实现。各区基本形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齐全的格局,11个区12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全市170个文化站中,131个达到省特级站标准,39个达到省一级站标准。广州市1450个社区和1135个行政村文化室实现全覆盖。建设“农家书屋”1615家、“绿色网园”759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率100%,农家书屋达到100%全覆盖。

    四、广州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现实问题

    广州市在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新形式下随着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求相比,产生了新的供需矛盾,存在着不足和问题日益凸显,相比深圳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开放程度相对滞后,从而也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快速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工作人员配比失衡。人才是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由于文化馆、站等属于事业编制,人才的引进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招聘流程。此外,编制的数量也制约着人才管理工作的开展。基层文化站在编人员十分有限,人员大部分都是临时聘用人员,与目前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较大的配比失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易调动。 

    (二) 各街道文化站、文化室根据达标要求,均配备了一定面积的办公及活动用地。由于开放的项目较为单一,加上人员配置不足,较多的活动场地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公共文化资源浪费。尤其是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社区文化室形同虚设,图书年借阅率非常低,运行效率及服务质量不佳,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各馆、站、社区文化室活动开展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尤其基层文化站、社区多数不配备文化创意策划及经验管理专业人员,工作人员还兼任其他诸多行政事务工作,整体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资源整合度不高,同质化严重,缺乏活力与创新,在新的形式下,不能满足老百姓尤其年轻一族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四)政府职能定位没有转变,仍然沿用自己“办文化“等大包大揽体制,对社会化开放程度有限,外界优质文化资源无法有效对接导致活动的创新性、传播度、群众互动性始终无法突破瓶颈。

    五、加快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广州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

    广州市要在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趋势下弥补缺陷,调整创新思路,加快推进社会力量合法有序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形成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事业管办分离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工作主体从政府自身转变为全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二)明确承接主体。市、区文广新局,市、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及社区等是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主体,通过采购服务、委托实施等办法,建立社会组织、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的机制,做到方式灵活、程序规范、标准明确。

    (三)科学制定购买内容。结合广州实际,由各级政府制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购买服务范围及内容,并主动向社会公开。改变传统“自上而下”供给方式,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公共文化服务的“菜单”,让人民群众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供给主体可根据人民群众要求“量身定做”,通过设计“消费者的投票权”促使供给主体提高供给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权益。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四)完善购买机制。对购买机制的内容细化,对政府购买计划编制、信息公开、合同签订、服务验收等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充分体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透明、公平、公正。 
   
    (五)强化监督管理,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管理,要求进一步健全监管机制,确保购买行为公开透明、规范有效,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同时对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等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做出了明确要求,要求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纳入监管体系。 
  
    (六)加强资金管理,开展绩效评估。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绩效评价体系;明确了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注重群众参与和满意度,注重结果评价;探索由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增强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七)加大对文体类社会组的培养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在文化治理体系中可以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它与政府、市场所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相辅相成,在资源动员、服务提供、活动实施、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化的能力和独特的作用,是政府以社会化机制和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政府要培育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单位等各类文体社会组织,并加大扶持力度,以促进各项服务走向精准、专业、特色化。

    (八)扩大公共文化消费需求。统筹考虑公共文化的基本需要和多样化需求,通过经费资助、票价补贴、场地支持等手段,用好社会资源,探索建立面向终端消费的文化补贴机制;通过政府主办、市场参与的模式,用活市场手段,提高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覆盖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运用新媒体扩大文化产品的受众面,开拓文化消费的新渠道。 

    (九)加强品牌项目扶持。积极打造凸显城区特色、体现城区品味的文化品牌活动,并以品牌活动作为整合资源的平台,通过授权运营、赞助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品牌的经营运作,形成品牌资源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制度模式。
  

   
    (本文荣获2017年度广州市统一战线“我为广州发展献一策”活动优秀成果奖优秀奖)


致公党广州市委会 杨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