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  > 党员风采  > 基层事迹
六十载耕耘只为粤剧
——记广州市著名粤剧编剧、致公党广州市委党员秦中英

发布时间:2014-08-13 14:13 | 来源: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秦中英

  
    秦中英今年89岁,已值耄耋之年,然采访中他思路清楚,言谈充满智慧,丝毫不输年轻人。秦老家里不大,只有六十几方,布置简单,最显眼的位置是两排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粤剧剧本、唱片以及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我很少逛街,也没什么爱好,闲来就是看书、写剧本,朋友不多,大部分都是工作往来。”这位著名粤剧作家生活简单至此。
 
    秦中英祖籍东莞,1925年生于广州市黄埔区,早年曾就读于广州南岗小学、香港思工天峰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等读书,后考入广州大学。
 
    秦中英自幼喜欢看戏,那时还谈不上爱好,只是喜欢戏台上的热闹。在香港读初中时,香港中学英文课占很大比例,很多课程用英语授课,而秦中英英语基础基本为零,且带有很重的东莞口音,上课听不懂,开口讲又被其他同学笑,索性英语课就不去上课。那时秦中英与桂名扬住同一个宿舍,桂名扬后来成为粤剧五大流派之一(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桂名扬),桂名扬的母亲在家开了个粤剧培训班,每逢英语课便去听粤剧表演培训,跟桂名扬学唱戏。从那时开始,秦中英对粤剧产生了兴趣,而且这段学戏的功底,使得他对什么样的台词适合演唱有切身体会,在其日后从事粤剧创作时,他对戏词把握能力非一般编剧能及。

    初中毕业后,秦中英回到广州读高中、大学。解放后,因父亲被划为“地主”成分,什么事情都不能做。1951年,基于初中时那段学戏的经历,秦中英动笔写了两个剧本,但无人问津。两年后,他打听到有个“华南文联粤剧研究组”,便把剧本寄了过去。研究组的成员傅炜生看好秦中英是个可锻之才,便约他从乡下出来见面,问他想不想专门学写粤剧。秦中英的第一句话是“揾唔揾到食?”傅回答“睇你自己,搞得好鲍参翅肚,搞唔好饿扁肚”,于是秦中英开始了专业的剧作生涯。

    秦中英写的第一部上台表演的剧本是《张纹祥刺马》,此剧在海珠、平安、乐善、太平、东乐、大众等六个戏院,每台连演七场,反响十分热烈。他又相继写了《薛刚反唐》、《三锏倒铜旗》,三部戏都由光华粤剧团搬上舞台,秦中英崭露头角。当时的著名粤剧编导陈天纵很欣赏秦中英的写作才华,邀他到“新百花”剧团做编剧。陈天纵的谆谆教诲和悉心点拨让年轻的秦中英获益匪浅。陈天纵重视观众心理,经常命秦中英散场后混入观众人流听反馈意见,穿行几条街,好话坏话都听,特别留心听观众骂娘的话。前辈的引导,使得秦中英练就了听意见的修养,对观众的心理把握能力不断增强。
 
    秦中英特别注意听取演员意见,秦中英常说,别人的意见只要有理,我一定改,改十次八次还要改,特别是演员的意见要尊重,因为剧本是写给他们演的,他们最熟悉舞台规律和表演感受。

    1961年,秦中英从广东粤剧院转到广州市粤剧团,为陈笑风等“度身定做”了《绣襦记》、《朱牟回朝》、《越王勾践》、《王大儒供状》等脍炙人口的剧目,受到热烈欢迎。

    1963年,左倾政治路线波及到粤剧团,秦中英因父亲是地主的出身问题,被扣上“漏网地主”帽子遣返农村,在黄埔区南岗乡“改造”,而这段“改造”期长达16年,正值创作黄金期的他只能无奈慨叹。但秦中英心态非常好,大有随遇而安的精神。16年中,他阅读了大量文学戏剧名著,《汤显祖全集》、《文心雕龙》、唐诗宋词等古今文学名著都有涉及,古文修养大大提高。
 
    1978年,“落实政策”后的秦中英回到广州市粤剧团,重返粤剧圈。从这时起,秦中英的作品一部接一部问世,成为粤剧圈内有名的高产、快手作家。从1951年开始学写剧本到现在,秦中英从事粤剧编剧已经63年。据统计,秦中英创作并经舞台演出的剧作已超过250部,省港澳所有粤剧名伶,几乎都演过他的剧作。历演不衰的《情铸虎丘山》、《昭君公主》、《刁蛮公主》、《羊城暗哨》等更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中英表示“我编本子从来不以拿不拿奖、评不评职称为标准,我写东西的时候只考虑两点:一是演员喜不喜欢演,二是粤剧观众喜不喜欢看”。秦中英认为,粤剧编剧同电影编剧不同,电影编剧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出来后导演再选合适的演员来演,粤剧编剧不同,面对的就是这几个演员,要写适合演员演的作品。“剧本写出来只是完成了一半,要经演员上舞台演出才是最终完成,演员是诠释剧本的,他(她)如果不喜欢那怎么能演好呢。所以写的时候要考虑的演员的特点、舞台效果,要尽可能的把演员的艺术水平发挥到淋漓尽致。”观众是编剧和演员衣食父母,当然也要充分揣摩观众的喜好。在业界,很多编剧有个习惯,就是不允许别人改他的本子,“我在这方面还算‘开明’,所以,很多导演和演员爱演我的剧本。”
 
    关于粤剧传承,秦中英认为现在粤剧编剧人才是不少的,政府很支持,曾举办过多期粤剧学习班。但是编粤曲的人才太少,主要是不懂写粤曲。一是年轻人看书多、读书少,看书是吸收一部作品的主要观点、故事情节,读书则是要读通用什么语言表达特定的情景。写好粤曲要多读书,多读古典诗、词、文章,读到烂熟于心,用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二是多唱曲,自己都唱不到怎样让演员去唱呢。

    秦中英笃信机缘,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因缘聚会,他入行如此,写剧本亦是如此。“我从来不去想要写些什么,演员让我写什么我就写什么,戏曲是为演员服务的。所以为什么我要勤勤恳恳地读那么多书?因为写剧不是我做主的,是演员做主的,所以,做编剧,第一要熟悉演员,第二要熟悉传统排场。”
 
    近期秦中英正忙着创作新版粤剧《六祖慧能》,书架外摆着反复翻阅的《六祖坛经》。“慧能有慧根,且非常聪明”,秦中英表示,“佛教出家等观念同中国传统文化是冲突的,在慧能之前推广范围很小。慧能彻底颠覆了佛教,他把佛教中国化了,把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得佛教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佛教观念深入人心。慧能扩充了居士概念,在印度要非常有钱、非常贵族的人才可以做得居士,但慧能后任何人捐些钱物都可以成为居士,可以在家修行,更符合中国文化。”而且根据秦中英推断,观世音菩萨由男身变成女身始于慧能,争取了占一半人口的妇女。该剧目前已经基本完稿。
 
    对于粤剧创作,秦中英认为要把舞台尽量留给演员,粤剧演员不需要太多的立体布景,粤剧里演员有很多身段、唱词把观众带入一个特定情景。看粤剧不同于看话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粤剧有身段表演,很漂亮、很具美感。
 
    谈及粤剧未来,秦中英表示,“在我看来,粤剧前景还是好的,不过也好不到哪里去。现在的娱乐方式很多,不可能让谁都爱看粤剧。但它不会灭亡,因为,第一,政府支持,不会让它灭亡的,现在申遗成功,整个世界都瞩目,就算粤剧半死不活政府也会维持它。第二,社会上有人支持,粤剧有个特点,大家年轻时不喜欢,可能50岁以后就会喜欢了,这是本土文化。另外,香港还有一个有钱有闲阶层支持粤剧发展,广州也是有这些人的,但还没形成一个阶层。支持粤剧,但只能维持现状,渐渐好一点。”
 
    秦中英1985年加入致公党,那时他已经六十岁。2007年,秦中英介绍了粤剧演员崔玉梅加入致公党,崔玉梅在2013年凭借《刑场上的婚礼》捧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秦中英在粤剧界名望很高,2010年,在我会党员黄健生、陈德发等的资助下,“粤剧名伶群英会——秦中英粤剧作品展演”在广州市中山纪念堂上演,欧凯明、倪慧英、崔玉梅等众多广州粤剧界著名演员上台演出了秦中英的作品。(崔三辉整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