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  > 党员风采  > 基层事迹
胜在特别赢商机 寓意创新出佳绩
——记建筑病害治理及加固专家、致公党广州市委党员吴如军

发布时间:2014-08-11 09:11 | 来源: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胜特公司在广东工业大学设立“胜特”奖学金


    吴如军,高级工程师,致公党广州市白云区总支部党员,现任广州市胜特建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并担任了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施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第八届民营商会副会长、白云区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他专注建筑物加固改造托换等技术研究和应用二十余年,以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三千多项的特种工程项目实践经验,成为建筑物病害治理及加固改造方面的知名专家。
 
    谈到建筑病害治理及加固,吴如军驾轻就熟。“危楼加固属于土木工程一个比较偏的分支,很多人并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建筑加固属于绿色、环保、节能工程,尤其有利于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不仅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效益,是利国利民的朝阳产业”,吴如军如是说。

    就如同医院收治病人一样,吴如军和他的胜特公司研究的是建筑物的各种病害的处理方法。吴如军选择了建筑加固改造,并且在该行业一做就是二十余年。

    专业眼光捕捉加固市场商机

    吴如军1991年从贵州工学院工民建专业毕业,毕业后在北京某国营企业做项目管理工作,对建筑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1994年他只身来到广州,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当时,正值广州多雨季节,目睹连绵不断的降雨对老旧建筑物造成的侵害,使得工民建专业出身并有着敏锐市场嗅觉的吴如军,捕捉到了建筑补漏修缮市场潜藏的巨大商机,于是他开始着手接洽建筑补漏业务。
 
    创业之路是艰辛的。那个时候,他白天带着自制的广告纸走街串巷寻找客源,曾经“把广州整个市区都走遍” ;晚上在灯下认真地做补漏和加固方案。一到周末就窝在新华书店里,查找建筑病害资料——没钱买书,只能把有用的东西整页整页地抄下来。吴如军喜欢钻研技术,接业务的过程中,吴如军经常在工地上亲自动手,碰到从没遇到过的疑难杂症,他就借助资料书籍和经验,在现场试验一遍,效果好了再让工人们模仿着干,“很艰苦,但我能捱”——吴如军回味。
经过3年多的专业实践,吴如军发现房屋漏水其实多数属于结构问题,他的建筑补漏业务演变成加固改造业务,并组建了自己的初步团队。1998年,吴如军创立了注册资金仅为10万元的广州市胜特建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他和他的建筑加固事业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科技创新促进公司快速发展
 
    采访中,吴如军一再强调“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法宝,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企业的生存,胜特公司是依靠科技创新来服务社会的。公司这么多年来能走在同行前列,主要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做的比别人好”。 

   “我喜欢研究、喜欢挑战”,吴如军说。每栋建筑的结构、特点都不相同,公司确定的加固方案也不相同。“这么多年做下来,我们没有遇到过两个完全相同的项目,很多项目是唯一的,国内外都没有先例。例如中山市爱琴湾氯离子超标置换项目,公司采用的技术独特且绿色环保,得到专家和甲方的一致认可,该项目的技术也获得了广东省土木界科技二等奖。我们一直是边做、边学、边研究”。公司创立十六年来,技术积累不断增加。
 
    吴如军在创业期间就攻读了国内著名建筑物病害治理专家唐业清教授的建筑病害治理硕士研究生,确定了以纠倾、加固为企业主要发展方向。在经营公司之余,吴如军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参与学术活动,担任了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主编或参编了多部国家规范及建筑加固学术专著。其中,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发表了《特殊建筑物的抢险加固与纠倾工程实例》、《单跨超长建筑物的基础加固与纠倾工程实例》、《托换技术在隧道穿越中的运用》等等三十多篇有很强实用参考价值的论文。参与了《建筑物的纠倾设计与施工》、《建筑物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建筑物的增层设计与施工》、《建筑物的平移设计与施工》、《建筑物的灾损处理设计与施工》、《建筑物的托换设计与施工》、《建筑物的特种工程》等七本丛书的编制工作,均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主编了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的《建筑加固改造托换工程技术实例50例》等等。
 
    吴如军参编和主编加固改造图书非常严谨,一如他做公司的态度,书中的每个案例、每张图表、每项数据都经过了他和他的技术团队的严格审核。在被问及担不担心编书会泄漏公司的技术机密时,吴如军很自信的表示“我们公司的技术是敞开的,很多项目在技术上并不复杂,但要把技术运用好需要很多的技巧和经验,一些高难度项目,如果没有一定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很难做好。我们承接的很多项目都是别人做不来的”。
 
    依靠专业的团队和大量的技术创新,胜特不仅站稳了广东市场,而且走入了全国各地,逐渐步入了迅速成长的快车道。总公司办公面积见证了公司的快速成长。公司最初仅有一个20平方的小房间,到后来随着业务的扩展,公司每年都会租下邻近的铺头,新增几十平方办公面积,办公室之间打通,每年要装修一次。2005年,六层高的胜特科技大厦在广州金沙洲正式启用。

    创新管理实现公司规范运作
 
    吴如军认为,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只在技术上创新而不在管理上创新,技术是无法接地气的,尽可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就是一句空话。如何让公司不过多依赖个人,实现规范化运作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前业务大部分是由我洽谈,我曾创下一天连续签8份合同的纪录”吴如军说。忙碌的同时,吴如军很清醒,“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发展起团队才能使公司规模良性地扩展。”他着手改变公司家长制管理模式,明确地划分部门并确定工作内容。
 
    2001年,他和爱人一起就读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夫妻俩把胜特作为一块试验田,把管理理论和胜特公司实际情况联系起来,逐渐改变公司的管理模式。2006年,他又攻读了中山大学的MBA。经过十多年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胜特公司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业务放手给了副总们,吴如军退出了企业的日常管理,除了偶尔谈判几单很大的业务和指导一些高技术难题外,他基本不会在一线出现,转而关注于企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没有我,企业照样能运转下去,胜特的模式已经比较成功”,吴如军自信地说。

    专注精神铸就公司技术实力
 
    凭借对建筑物的病害治理及建筑物的加固改造、顶升与纠倾、结构与基础托换、桥梁托换、边坡稳定等特种技术二十余年的专注,吴如军带领团队共完成了三千余项特种工程的技术方案的编制与施工,为客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特种技术难题。

    胜特公司先后完成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龙湾项目剪力墙置换加固工程、广东恒大中心土建改造及加固工程、深圳地铁5号线创业立交桥桩基托换工程、广东国际大厦改造工程、中山爱琴湾梁板墙柱砼氯离子超标置换工程等大型、高难度工程,均高质量的完成项目目标,受到甲方的高度肯定。

    2011年,胜特科技凭着技术实力成功解决了深圳市地铁5号线南城百货托换工程。这个工程的难度在于地铁要从南城百货的边沿柱位共7根柱子的正下方穿过去,胜特公司在对建筑物进行了现场勘查研究后,研发出新颖的单边支撑托换方案,采用在地下室做一托一吊的方式将隧道上方建筑物的原荷载成功转移,据了解,该技术尚属全国首例,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效益,为业主避免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鉴于该项目在技术和实践上取得的成功,胜特公司荣获“第三届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该奖项由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颁发,象征着广东省土木建筑专业最高荣誉。
 
    2012年,胜特公司被广东省科技厅授予“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公司成为广东省唯一一家加固改造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全国同行仅有的三家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尽管在政策层面还有着诸多限制,一些地方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公司的业务还是实现了快速拓展。胜特在广州公司的基础上,先后在佛山、深圳、惠州、中山、东莞等地成立了分公司,公司承接的项目遍布全国。一幅以专业技术能力绘就的加固改造大业图纸,已经在吴如军面前徐徐展开。

    专业视角助力社会公益事业

    吴如军白手起家,凭借对技术的长期专注和积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年轻时的艰苦的生活和奋斗的经历,让他对社会服务也有着特别的感情。“一方面看到别人艰苦我会很难受,另一方面,我会尽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吴如军表示。
 
    吴如军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赈灾活动以及白云区、金沙洲街道组织的公益活动中多次慷慨捐助。2013年4月,向雅安地震灾区捐款5万元;2013年4月,向广东工业大学捐款15万元,在该校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设立“胜特”奖学金,每年奖助25名优秀学生;2014年5月,为新疆麦盖县刀郎艺术学校捐助20万元音乐设备,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慈善日活动。公司获得2010年度热心支持白云区公益事业优秀单位、2013年“雅安抗震救灾重要贡献奖”。

    谈起加入致公党,吴如军说,“我对民主党派并不陌生,我爱人就是九三学社的,搭档、朋友里面也有民主党派成员”,在2012年与白云区建设局的兰红副局长的一次闲谈中,谈及有意加入民主党派时,得到了致公党党员兰红的大力推荐,在2013年正式加入了致公党。加入致公党后,吴如军积极参加致公党广州市委组织的的“同心助学进山区”活动,在“互助车陂·公益ATM”活动和新丰县心灵加油站暨数字图书馆项目捐款 5000元,并出资3万余元赞助了致公党白云总支2014年“胜特杯”羽毛球赛。
 
    吴如军做公司、研究技术、编书很严谨,他做慈善的态度也同样专业。“以前公司规模不大,这方面的捐赠都是随缘,每年社会上有这方面的活动都会积极参加”。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专业出身的吴如军对慈善公益事业不满足于随缘,2012年开始,公司确定每年拿出总产值的千分之五用于慈善事业,使得慈善公益成为了公司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谈及未来,吴如军坚信“建筑加固改造是未来建筑的大方向”。一方面,新建建筑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不会再大规模地增加;另一方面,需要加固的既有建筑物的规模、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在不断增加,加上人们对建筑垃圾危害认识的深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加固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崔三辉)





友情链接